前言
贵阳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多元瑰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在全省的非遗版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担负着满足本地区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双重任务,对加强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阳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了民族的风尚和兴趣,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阳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商品和旅游商品品牌”。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手工技艺种类多样,能工巧匠众多,民族民间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对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相关政策及实施
(一)贵州省相关政策
贵州省通过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打造民族品牌、出台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扶持、民族民间工艺领军人才培训培养规划、锦绣计划、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等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贵阳市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
贵阳市通过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落实“锦绣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财政投入、建设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传统工艺保护力度加大、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水平情况、建立“非遗”扶贫工坊、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理论研究等详细措施落实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实证调查研究
(一)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概况
1.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名录情况
调研组对贵阳市的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梳理,目前贵阳市共有民间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86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有38项,占民间手工技艺类总数的44%[]。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1.44%[],可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是贵阳市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就业、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减贫、增强贵阳市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概况
贵州省民宗委、省文联在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命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相关材料进行了评审,于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先后命名了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共计724家,其中贵阳市共计48家,占全省的6%。
(二)典型个案:花溪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工艺分布在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及黔陶乡,向外扩展到乌当区、清镇市、修文县、平坝区等地,2006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花溪区通过打造非遗小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活动保护花溪苗绣的传承,花溪苗绣国家级传承人王启萍积极开展传习活动,目前徒弟主要有王取英、刘德英等十余人。
(三)典型个案: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创产业的发展
调研组于2022年1月对蓝花叙事文化传习坊、五彩黔艺博物馆、梅子留香民族工艺品工坊、黔粹行、柒黔蜡染、贵阳花朵空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贵州蝉之翼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等多个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创企业进行调研,试图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三)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特点
从调研组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区位优势明显,人才较多,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文创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贵阳市聚集了全省少数民族手工艺相关的各类人才,工艺、创意、研究、收藏、教育、商业等各类人才都有,这是贵州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目前,贵阳市正按照省委要求,争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排头兵,传承发展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跟“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旅游产业化”都有直接的关系,并且贵阳本身具备很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基础资源,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来助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但贵阳市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上还有所欠缺,调研组在贵阳市周边许多村寨发现,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传承、认知都有所欠缺。当前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保障机制不健全
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尚未配套
以黔东南州为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先后出台了《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考核办法(试行)》《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管理体例规范》《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施细则》《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管理八条》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健全相关法规体系上还有所欠缺,目前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法规体系。
2.基层保障不足
贵阳市基层非遗经费投入非常有限,区县级非遗项目基本没有相关的保护资金。目前贵阳市大部分区县每年非遗保护经费不到10万元,部分区县甚至低至1-2万元,难以满足非遗保护工作需要。
3.非遗项目挖掘不够深入
贵阳市部分区县非遗调查不专业不深入,很多非遗项目散落民间尚未挖掘出来,导致贵阳市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偏少,且区县项目数量严重不均。
(二)传承面临危机
传承后继乏力
目前贵阳市各级民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传承人年龄偏大,同时,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缺乏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传承人较难通过传统手工艺获得和增加收入。加上传统手工艺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时间长,且贵阳就业机会较多,很少有年轻人喜欢和愿意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现在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2.传承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成立了不少手工艺传习所,但是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开展较少。非遗在校园普及和传播不够理想,青少年对非遗的知晓度、热爱度有待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展示平台和载体较少,贵阳贵安非遗在全国、全省各类舞台上亮相不够多。加上目前贵阳市尚未建成市级非遗综合馆,区县中仅花溪区建成区县综合馆,项目馆数量偏少、功能较单一。
(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市场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当前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市场较为混乱,机器成批量仿制的产品对坚持传统手工的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此外,一些企业不认真做设计,直接仿制、抄袭别人产品设计的现象也很多,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创产业而言,运用的都是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很难鉴定是否抄袭;还有一些产品鱼目混珠,用粗制滥造的产品以最低的价格抢占市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创产业的声誉。
2.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潜力挖掘不足
目前依托贵阳非遗项目建立的传统工艺企业较少,多是作坊式,且布局分散,规模小。传统工艺产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不够,缺少具有贵阳特色的名牌产品。销售方式单一,销售平台缺乏。传统工艺传承人和生产户营销意识薄弱,销售基本为被动等待行商上门收购,缺乏主动销售、拓展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3.缺乏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受限,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与大众市场供需脱节。从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中的一些产品来看,其供给的数量、层次、品位、审美等都与现代社会的有效需求有一定差距。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均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非遗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目前,贵阳市区县非遗工作保障普遍不足。建议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完善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积极解决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督促地方政府根据当地非遗工作实际保障非遗工作经费(如每个区县每年不少于10万元),设立或挂牌方式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增加非遗保护人员编制。
2.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
每年2000元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体现了市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和关爱,极大地调动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提高,2000元的补助经费已无法满足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需要,与传承人承担的日益繁重的带徒授艺、开展传承活动、配合调查等义务不相适应。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已从1万元/年提高至2万元/年,黔东南州、六盘水市等市州已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至5000元/年。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帮助传承人解决传承困难,建议将市级传承人补助提高至5000元/年。
3.加强非遗强市建设
加大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力度,继续在西部地区保持全国领先。将每个市州建立一个非遗综合馆列入目标任务,督促市州完成,鼓励、支持非遗项目较多的区县建立区县综合性非遗馆。拓展非遗工作抓手,如开展非遗教学基地、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研究基地认定等。健全非遗项目保护措施,督促项目保护单位履行保护责任,督促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适时更新非遗专家库。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市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
4.制定贵阳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个部门联合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贵州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贵州省传统手工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极力探索振兴传统工艺与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创新性模式,旨在让贵州传统工艺能够得以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定《贵阳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未来五到十年传统工艺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为振兴传统工艺提供指导意见。
(二)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体系
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
为了支撑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坚持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更要依靠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工艺人才。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精心组织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结合贵阳市传统工艺传承人群的培训需求,指导培训机制科学制定培训方案,踊跃举办培训班,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开展巡回讲习,扩大传承人群培训面。倡导传承人群主动学习,鼓励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2.发挥高校专业优势
鼓励高校增设传统工艺课程,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培养传统工艺人才。鼓励高校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鼓励高校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切实加强成果转化。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
3.进一步壮大传统工艺传承人队伍
加大传承人推荐申报力度,力争每一项传统工艺都有代表性传承人。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产业。加大传统工艺人才扶持力度,适当提高传承人传承经费补助,对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给予适当资助;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继续组织传统工艺传承人参加深圳文博会、西安文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展览会和活动,推动贵阳市传统工艺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积极组织传统工艺传承人参加各种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等,开拓传承人视野。
4.促进社会教育,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针对当前市民尤其是学生对传统工艺普遍缺乏了解和认知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积极开展传统工艺社会教育。一是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加深对传统工艺的认知。二是鼓励电视、报纸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三是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或组织传统工艺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三)探索新时代少数民族工艺产业发展之路
建立少数民族手工艺数据库
贵阳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建议建立贵阳市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数据库,以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孵化平台。例如,苗绣的收藏在法国、台湾的藏家和国内部分藏家手上,可利用各地妇联、锦绣计划基地、绣娘力量,整合苗绣数据,建立苗绣图源数据库,为锦绣计划传承基地、培训项目、绣娘基地与苗绣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重点扶持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牌企业
针对贵阳市传统工艺产业小、弱、散的问题,应大力培育品牌企业,走企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一是鼓励传统工艺传承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采取联合、参股等形式,组建传统工艺生产合作社或者公司,将各家各户的分散生产统一集中生产,形成集约化经营,提高竞争力。二是对成立后的合作社或公司,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带动传统工艺产业发展,如积极组织传统工艺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展销会等,积极组织我市传统工艺企业到省内外考察学习交流。逐渐形成几个核心品牌、众多小品牌集合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布局。
3.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当前贵阳市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需要政策的倾斜和帮助。各区县市应当对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企业进行梳理,了解各个企业当前的诉求,针对本地区类似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政策,从而对具体的业务展开培训,如此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4.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数据库
未来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竞争,特别是手工高端奢侈品的竞争一定是手艺人资源核心技术的竞争,建议尽快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据库数据库。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为基础,分类别建立民族手工艺术品、手工产品高端定制价值认证系统。以国家认证级别认证手艺人手工附加值,再通过已认证手艺人培训手艺人,达到培训者培训二级认证系统,逐级建立标准,提升手艺人进入市场能力,同时,理清手工品价格系统。
(四)拓宽销售渠道,构建少数民族手工产业生态体系
培育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领军人才
近些年来,一批民族民间工艺领军人才不断涌现,带动了贵州省的民族民间工艺产业迅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现有的部分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远远满足不了文创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文创产业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比较低,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创产业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文创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应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国内知名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培养一批文创新秀,建立贵阳文创人才数据资源库。同时,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壁垒,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大力引进有高端创意人才、文创管理人才、文创营销人才、文创投融资人才、新兴业态人才等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2.提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展示平台
积极组织传承人、非遗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宣传推广贵阳贵安特色非遗。引导、支持非遗企业在非遗小镇、重要景区、特色街区开设一批销售专柜,提高非遗产品可见度。将更多非遗产品申报为特色旅游商品,引导相关旅游企业增加本地非遗产品比例。鼓励传统工艺相关企业与全国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商店对外进行销售,实现供需便捷化对接。
3.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
传统工艺要赢得顾客和市场,要保护传承,同样需要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创新生产工艺,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积极采用最新科技,不断完善材料,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不断改良制作,不断开发新题材,不断增加新元素。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外观设计,在消费者普遍重视审美感受的今天,外观设计的创新对于传统工艺产品至关重要,要通过增强传统工艺品的美感,有效激发顾客的消费欲望。三是积极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4.借力电子商务,拓展传统工艺品市场
电子商务可以突破消费市场半径的限制,极大地拓展消费市场。传统工艺产品普遍具有特色鲜明、流通方便的特点,电子商务可使之如虎添翼。贵阳市应主动拥抱互联网,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相融合,使传统工艺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从卖一地一城向卖全国全球转变。充分利用现有电子商务平台促销,鼓励和支持市内民间特色工艺品企业入驻;组织传统工艺企业负责人和传承人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培养传承人的电子商务意识,提高传承人的电子商务能力。
结语
贵阳市少数民族工艺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贵阳市传统工艺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影响着民族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振兴传统工艺不仅是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对改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发展传统工艺产业既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在当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还需要大量的政策扶持才能让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真正地发展起来,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对于贵阳市而言,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创产业不仅能让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保护,也能利用文创产业助推文化振兴,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1阅读协议
>2设置个人信息
1.服务总则
贵州省会展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https://guizhouexpo.cn以下简称“平台”)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省博览事务局)主办,为注册平台用户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会展行业信息服务。本协议规定了平台用户应享受的各种服务及必须遵守的相关事项。用户必须完全接受本协议条款才能成为平台用户。
2.用户申请方式
用户可访问贵州省会展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https://guizhouexpo.cn),并在其首页注册区进行在线注册。
用户可自行确定在本网站使用的用户名(会员帐号)和密码并须自行负责对其会员帐号和密码的保密,且须对其在该会员帐号和密码下发生的所有行为承担责任。主办方不对因用户未能遵守本条规定而发生的任何损失或损毁负责。
3.服务变更
平台具体服务内容及方式由实际情况确定,并保留变更、终止部分或全部网络服务的权利。
4.入网规则
4.1用户在申请使用平台时,须提供详尽、准确的用户资料,并及时更新注册资料。如果注册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平台有权终止用户使用资格。
4.2用户注册成功后,平台将保证用户帐号及相应的密码的唯一性,该用户帐号和密码由用户负责保管。用户应当对以其帐号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法律责任。
4.3用户必须同意接受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用户发送的贵州省会展行业信息或其他相关信息。
4.4用户在使用平台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a)遵守中国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b)遵守标准版权规定。
(c)不得以任何非法目的使用网络服务系统;
(d)遵守所有与网络服务有关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
(e)如发现任何非法使用会员帐号或会员帐号出现安全漏洞的情况,应立即联系平台管理方。
4.5平台不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删除或储存失败负责。平台保留判定用户的行为是否符合平台服务网协议条款的权利。用户违背服务条款的规定,平台有权中断对其提供服务。
5.内容所有权
5.1平台提供的网络服务内容包括:文字、软件、声音、图片、录象、图表、广告等。所有这些内容受版权、商标和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
5.2用户只有在获得平台或其他相关权利人的授权之后才能使用这些内容,而不能擅自复制、再造这些内容、或创造与内容有关的派生产品。
6.服务条款的修改和服务修订
平台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本服务条款和法律声明,并将在平台重要页面上向用户提示变动内容。如果用户继续享用服务,则视为接受法律声明和服务条款的变动。
7.用户隐私制度
7.1保护用户隐私是平台的一项基本政策,保证不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用户注册资料及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存储在贵州省会展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非公开内容,但下列情况除外:
(a)事先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
(b)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c)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d)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e)为维护平台的合法权益。
7.2平台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向用户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在此情况下,如该第三方同意承担与平台同等的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则平台可将用户的注册资料等提供给该第三方。
8.免责声明
8.1用户明确同意其使用平台网络服务所存在的风险将完全由其自己承担;因其使用平台网络服务而产生的一切后果也由其自己承担,平台对用户不承担任何责任。
8.2平台不担保网络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网络服务不会中断,对网络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也均不作担保。
8.3平台对用户在使用中可能产生的任何损害不承担责任。
9.保障
如因用户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本协议项下的任何条款而给平台或任何其他第三方造成损失,用户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
10.服务变更、中断或终止
10.1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的需要而暂停网络服务,平台将尽可能事先进行通告。
10.2如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形,平台有权随时中断或终止向用户提供本协议项下的服务而无需通知用户:
(a)用户提供的资料不真实;
(b)用户违反本协议中规定的使用规则。
10.3用户对条款修改有异议,或对平台的服务不满,可以行使如下权利:
(a)停止接受贵州省会展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
(b)通知平台停止对本用户的服务。
10.4除前款所述情形外,平台同时保留在不事先通知用户的情况下随时中断或终止部分或全部服务的权利,对于所有服务的中断或终止而造成的任何损失,平台无需对用户或任何第三方承担任何责任。
11.通知和送达
本协议项下所有的通知均可通过重要页面公告、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等方式进行;本条款所述通知于发送之日视为已送达收件人。
12.法律管辖
12.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12.2如发生平台服务条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时,则相抵触的条款将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条款则依旧保持对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13.其他规定
13.1本协议构成双方对本协议之约定事项及其他有关事宜的完整协议,除本协议规定的之外,未赋予本协议各方其他权利。
13.2如本协议中的任何条款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协议的其余条款仍应有效并且有约束力。
13.3本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在解释本协议时应被忽略。
14.解释权
本服务条款的解释权归平台主办单位。